新闻事业史笔记,新闻事业发展史梳理
随着时代的推进,新闻事业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历史性的变革。本文从媒介形式、技术、行业组织、新闻内容和公众需求五个方面,对新闻事业史笔记和新闻事业发展史进行详细的阐述。了解新闻事业的历史,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今的媒体环境,也可以为未来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媒介形式
20世纪初,的报刊业和传媒业开始起步。最早的报纸是由一些进步分子创办,传递反清***的信息。到20世纪20年代,的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每个省都有一份以上的大报刊,在民间也开始兴起了很多小型报纸和杂志。到了20世纪60年代,广播和电视成为新兴媒体,开始大力发展电视和广播事业。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出现,网络媒体迅速发展,成为新闻事业的新生力量,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壁垒,提供了更广阔更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的途径。
例如,《新民晚报》是较早创立的报社之一,由业余团体发起于民国5年,是上海传媒机构的先辈之一。其初衷是为传达“健康民声”提供一个平台,以反映上海市民对zhengzhi、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看法。当时的《新民晚报》以反对帝制为主,对于资本主义的理论体系也进行了探讨。这样的报纸在当时的社会中起到了批判黑暗、发声呐喊的作用。
但是,媒介形式的发展也带来了挑战。随着广电媒体的垄断,在早期新闻行业中存在一些“限制”,比如一些新闻无法被报道或者被删减,这严重影响了民众获取真相、了解社会进程和秩序的能力。同时,随着社交媒体日益发展,媒介形式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让消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得到了更大的考验。
技术
技术对于新闻事业的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世纪初,媒体采用了比较原始的印刷技术,印刷质量较差,读者群体较小。到20世纪60年代,高频率广播技术取得了突破进展,电视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电器,极大地推动了媒体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和发展。21世纪,移动互联网和5G网络的普及为新媒体的繁荣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种技术下,新闻的生产和推送实现了更高效和自动化,媒体的营收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像微信、头条等平台具有极高的普及率和社交性,对于新闻的传播推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20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中,为了配合人民解放军进行有效的红色教育,电台专门安装生产了一款无线电台receiver,它集中了全国各地点播播出的电台节目,直接发射给部队内的电台,使队伍内部形成了一个信息相通的形象,确立了新闻传播技术对于地方的影响机制。
行业组织
行业组织是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新闻事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在新闻传媒业的早期,由于缺乏完备的行业标准和法律规范,新闻业出现过多种可能的组织形式。到20世纪50年代,机构制定了新闻出版署,并开始进行新闻出版管理的统一工作。之后,新闻出版署陆续成立了新闻社和新华社等行业龙头企业。21世纪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和网络媒体开始兴起,与之相关的行业组织也开始发展。比如,报纸协会,记协等组织,成为新闻传媒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在媒体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新华社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其成立之初即为机构主办,发挥着对内地新闻的传播和议论引导的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的发展,新华社也向广告收入、版权提供等领域进军,发挥了更多的商业价值和影响。
新闻内容
新闻内容是新闻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更广泛的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新闻内容的发展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也为新闻媒体提供了更多的价值和意义。在20世纪初,新闻业反映了对发展和进步的期待和呼声。到了20世纪50年代,新闻业还需要发挥对于***斗争和树立形象的作用。21世纪,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新闻业正从单纯的报道向深度和多元化的信息服务转变,例如社会公益、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领域都成为了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
例如,2017年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明确提出,将组织开展新华社专项报导北京社区建设行动,全面挖掘北京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的亮点经验和实践成效,反映社区自治、维护合法权益服务等方面的典型模式和案例,或举办“社区课堂”“新区·新时代——北京市城市副中心建设”工作坊等活动,为社区建设行动提供支持和服务,增强新华社的传媒价值和社会责任感。
公众需求
公众需求是新闻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同时也是新闻生产、发布和消费的主导力量。新闻业的发展都贴近于社会公众的需求,不断提高信息的获取和传递能力。在20世纪初,新闻业应对社会对于信息的迫切需求,开始发掘民意和社会公众对于新闻报道的促进作用。到20世纪50年代,新闻业还需充分发挥其启蒙作用和建设的支持作用。21世纪,随着公众对于新闻信息的选择和消费意识的不断提高,新闻媒体需要提前预测和理解公众需求的热点和变化,才能更好地满足大众所需,提升影响力和媒体品牌的价值。
例如,2018年的普通高考阅读理解文章中,有一篇文章关于校园欺凌的报道。这篇报道让人深刻认识到,校园欺凌广泛存在,并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加以防范,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和反思,使得校园欺凌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并成为机构部门和教育界优先解决的问题。